非比寻肠第二届“长安心”病例大赛区域决赛成功举办
早发现 长安心 康立明生物2022.11.01
10月28日至10月30日,由中国抗癌协会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联合主办,广州康立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非比寻肠第二届“长安心”病例大赛东区、西区、北区三场决赛成功举办。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周卫红教授担任东区决赛大会主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范竹萍教授担任专题报告嘉宾;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医院常务院长赖象权教授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罗蓉教授担任西区决赛大会主席;黑龙江省医院体检中心主任王欢担任北区决赛嘉宾主持,康立明生物首席运营官廖吉弘先生担任专题报告嘉宾。
区域决赛主要以线上形式为主,在全国三个大区专家团的评审与见证下,众多决赛选手从大区赛脱颖而出,即将迎来了最终巅峰对决。
典型病例与点评
在东区的决赛,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林医生分享了一例因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发现侧向发育型肿瘤的病例。该病例受检者朱先生仅42岁,在5个月前做过肠镜,但肠镜后半年内出现了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恐惧肠镜,朱先生先使用了粪便基因检测复查,然而结果异常,最终决定肠镜复查。由于是第二次肠镜,且粪便基因检测结果阳性。医生在肠镜检查过程中非常仔细,最终在距离肛门35厘米的降结肠中发现了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灶表面以IIIs型及IV型腺管为主;NICE分型II型;JNET分型IIB型。该病例从第一次检查到第二次检查相隔仅仅5个月,这很可能是肠镜的漏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能查漏补缺。”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磊教授点评时表示,本病例非常具有典型性,病例中的侧向发育型肿瘤漏诊率高,如无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的查漏补缺,极有可能漏检。无论是对于体检人群的普检,还是术后人群的复查,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都具有重要意义。
北区决赛上,吉林市中心医院刘选文医生讲述了一段长达72天的治疗故事:本病例患者是一名17岁的高中生,因腹痛腹胀10余天入院,并在行肠镜检查后腹痛症状加重,被怀疑患结直肠癌。
第一次进镜由于肠黏膜不规则增厚,肠腔变窄,无法进镜。在继续保守治疗10天后再次行肠镜检查,肠镜依然无法通过肠腔狭窄处,更换了胃镜管后,仍然无法通过。患者的病情几经反复,是继续保守治疗?还是进一步手术治疗?无论对于医生还是患者而言,都是进退两难的煎熬。
会诊之后,刘选文医生使用了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辅助诊断,结果阴性,这极大增强了医生保守治疗的信心。多日后肠镜顺利进行并取得样本,病理结果均为炎性或坏死组织,证实了治疗策略的正确。最终,在继续保守治疗长达40天后,患者症状缓解,得以康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高宏教授认为,这个病例令人感动,充分体现了“医者仁心”,面对17岁的高中生,医生为了孩子的未来,没有贸然选择手术,以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作为辅助诊断,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我自己是医生,差点把自己耽误了!”在西区决赛、来自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病例讲者闫雯医生的分享中,受检者杨女士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她关心自己的身体,但每次体检涉及肠镜检查时,都因恐惧而望而却步。闫雯医生用了3通电话积极沟通,并用了4个月的时间耐心等待,才终于说服杨女士使用了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面对异常结果,杨女士终于下定决心接受了治疗。从质疑到接受再到认可,杨女士经历了如过山车一般的心路历程。
谈及自己的坚持,闫雯医生表示:结直肠癌需要建立完整的检测筛查体系,也需要选择合适的筛查检测方式,和其他技术相比,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有突出的优势,非常有利于早期肠道肿瘤的检出。
对此,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伟教授点评认为,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是比较好的技术,一方面它能推动健康管理的发展,另一方面该技术也加强了多学科的合作。观点与讨论
参会嘉宾合影
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医院常务院长赖象权教授: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便捷、简便的筛查工具。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不仅适用于体检人群、特定人群术前肠道的检测,也适用于肠癌手术后的跟踪复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王凝教授: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是肠癌筛查的新武器,对于老年群体、恐惧肠镜群体的帮助特别大, 有些病例其实可以发现得更早,但是由于前期的宣教不够,因此未能查出,期待通过对技术的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张文雅教授:当前结直肠癌筛查中,经常出现筛而不查的现象,许多受检者直接放弃了便潜血检查,肠镜依从性也非常低,这一直是肠癌筛查工作中的难题。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技术的出现,提高了检测结果阳性人群的依从性,是筛查流程路径中很好的选择。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贾皑教授:中国的结直肠癌预后差,主要由于早诊率太低,而早诊率太低,很大原因是受检者对肠镜的恐惧。因此她也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早诊早筛。在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检测刚刚出现时,她也抱有过怀疑,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结合自身的临床经验,她相信并接受了该项技术。
康立明生物首席运营官廖吉弘先生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讲述了粪便SDC2基因甲基化在结直肠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该技术可作为CRC检测的重要参考指标,其筛检、早诊、应用等辅助、补充功能高于其他检测方法;“相信循证医学证据,相信SDC2基因甲基化临床应用验证”。2022年10月奥斯陆大学迈克尔∙布雷索等人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结肠镜检查被广泛用于检测结直肠癌,但对降低结直肠癌风险和相关死亡率的影响尚不清楚。结肠镜不是肠癌筛查的金标准,是诊断的金标准。
颁奖
东区决赛会场,周卫红教授、周芊池教授为获奖讲者杨林医生、赵海涛医生颁奖
经过激烈的角逐,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杨林医生获得东区决赛一等奖、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闫雯医生获得西区决赛一等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冯跃医生获得北区决赛一等奖。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蒋奕玫医生、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明基医院赵海涛医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冯云医生、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张倩倩医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灵烨医生、吉林市中心医院刘选文医生分获“非肠奖”。
“让更典型的病例脱颖而出,让更深度的解读掷地有声”,伴随区域决赛的结束,非比寻肠第二届“长安心”病例总决赛也将于近期拉开帷幕,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