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肠-首届“长安心”病例故事全国总决赛圆满收官
早发现 长安心 康立明生物2021.12.28
12月25日上午,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广东省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华胃肠外科杂志、《结直肠肛门外科》杂志主办,广州康立明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立明生物”)协办的非比寻肠-首届“长安心”病例故事全国总决赛在广州落下帷幕。经过激烈的角逐,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黎敏医生获得本次总决赛冠军,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瑄医生、东莞市人民医院姚艳芳医生获得“非肠奖”,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肖伟医生、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尹冬华医生、陕西省人民医院杜洁医生获得了网络人气奖“爱肠奖”。
本次大赛由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任东林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周永健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锐教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白杨教授担任主持嘉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柯尊富教授、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柏愚教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晓东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孔宪和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
大会主席任东林教授
康立明生物创始人邹鸿志教授
学术演讲主持周永健教授
学术演讲主持李锐教授
庞大检测样本为病例赛提供价值素材
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约56万例,死亡约29万例。
柯尊富教授在《粪便DNA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主题演讲中用无症状健康查体、肛门直肠良性疾病排查两个病例,印证了粪便DNA检测早期肠癌无创、方便、精准的特点。
柯尊富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柏愚教授解读《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中国痔病诊疗指南》这两大已将SDC2肠癌粪便基因检测纳入指南的文件。据悉,“长安心”亦被纳入《早期结直肠癌和癌前病变实验诊断技术中国专家共识》,成为万千医生共同的行动指南。
柏愚教授解读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周晓东教授回顾了国内外结直肠癌筛查历程,对比中美日三国结直肠癌发病情况。他指出,我国目前结直肠癌筛查仍未广泛普及,还需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及宣传推广。
周晓东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孔宪和教授就东莞高埗镇与石排镇的两次肠癌筛查现身说法。两年前在东莞高埗镇,团队采用传统高危问卷+便潜血+抽血的方法进行社区筛查;而今年5月份在东莞石排镇则直接使用新型的粪便DNA检测,截至今年11月11日,在回收的10855份样本中,阳性例数达797例,阳性率7.68%;其中438例阳性受检者进行了肠镜复查(肠镜依从率54.96%),共发现22例肠癌(其中20例为原位癌),211例腺瘤、104例其他息肉。
孔教授表示,新型粪便基因检测方法可有效节省人力资源,同时政府重视、筛查方法得当、民众筛查意识高,也是此次东莞石排镇肠癌筛查项目成效显著的原因。
孔宪和教授分享东莞石排镇肠癌筛查经验
曾是肛肠外科医生的邹鸿志教授就感叹,对外科医生而言,病例是镌刻在血液里的;周永健教授也透露,从医多年,他的电脑记录了好几百个病例,而每一个重要的病例,他都刻在脑子里。任东林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每一个重要的病例对医生的成长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康立明生物能协办这样一个病例大赛,对推动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是相当具有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
会议现场
参会专家嘉宾和参赛选手集体合影
让典型病例助力临床应用,安心千万家
在疫情防控环境下,本次比赛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赛选手们对病例进行深入浅出的专业解读,现场精彩纷呈,不时传出阵阵掌声。
进入全国总决赛的10位参赛选手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王瑄医生为我们分享了一个差点因“痔疮”而漏诊的典型病例。谢女士,44岁,有家族史与多年内痔,因便血前来医院就诊,初诊为痔疮,医院建议肠镜确诊。由于谢女士自身抗拒肠镜,考虑其家族史,医生让其先行粪便DNA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后进行肠镜检查,发现结肠息肉,病理诊断为管状腺瘤,同时发现一3*2.5cm大息肉,病理显示为绒毛状管状腺瘤,局部癌变,并已侵及粘膜下层。谢女士择期两次手术切除,并在4个月后复查,恢复良好。王医生以理性的思考及专业的讲述赢得评委肯定,警惕把肠癌当痔疮也给众多医生以启发。
在肠癌早期诊断中,因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的病例比比皆是。在黎敏医生所在的陕西省安康市中心医院,职工家属吴先生嗜烟酒,不喜运动,虽从4年前就开始有腹部隐痛症状,却因痛感不明显而没在意。针对这样的人群,黎医生所在医院严格按照“体格检查-APCS评分表-肠癌粪便基因检测-肠镜”的诊疗路径对吴先生进行诊断与治疗。肠镜检查发现结肠多发息肉,活检病理显示为高级别腺上皮内瘤变,局部高度可疑癌变,随后进行超声内镜、CT等检查,并行ESD治疗,术后病理显示粘膜部分腺体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伴局部癌变(腺癌形成)。黎医生详细解读了吴先生的肠癌诊疗经过,其生动地讲述医护人员如何“三顾茅庐”让吴先生消除对肠镜抗拒心理的过程也令人印象深刻。黎医生认为,西部民众肠癌早筛意识更为薄弱,更应该加大科普,提高民众意识,让适龄人群得到及时早筛。
不仅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对肠镜的恐惧也成为许多肠癌患者未能早筛早诊的原因。到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体检的龙先生由于结直肠癌风险评估为高危人群,医生建议其做肠镜。龙先生一听断然拒绝。医生让他先行肠癌粪便基因检测,阳性结果出来后,为打消龙先生对肠镜的恐惧心理,医护人员轮番上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让龙先生进了内镜室。最终病理结果为绒毛管状腺瘤伴腺上皮低度上皮内瘤变,成功将肠癌扼杀在摇篮中。
体验过SDC2粪便基因检测后,为了家人的身体健康,龙先生又让他的哥哥、太太接受粪便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验证粪便基因检测的准确性,龙先生还特意让太太也做了肠镜,结果也是阴性,龙先生对粪便基因检测就更信任了。尹冬华医生表示,粪便基因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肠癌高危人群,尤其是不愿接受肠镜检查的患者,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无创检测方法,也有助于提高阳性患者的肠镜检查率。
评委专家白杨教授
评委专家崔春晖教授
评委专家胡兆霆教授
评委专家姚志成教授
对此,柏愚教授持同样观点。他提到,很多患者等到有症状时才去做检查以及肠镜依从性不高是目前结直肠癌早筛的主要问题。相对于便潜血FIT检查,SDC2粪便基因检测不受是否出血等因素影响,对结直肠癌的检出率超过85%,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筛查的新工具,在结直肠癌筛查路径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
谈及此次“长安心”病例故事大赛举办的初衷,邹教授表示,大赛旨在通过参赛者分享结直肠肿瘤病例故事,推广肠癌早期检测理念,优化肠癌检测路径,减轻医疗负担,使受检者获益最大化,在国家肠癌防治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安心千万家庭。